留学说 / 文书申请 / 正文

关注北美新青年微信公众号

唱着战歌进大学----申请中的supplementary materials

原文作者  ivy  |  发布时间  2015-04-17  | 浏览次数  5061

分享到:

又一年春花烂漫时,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发出过同样的感叹,时过境迁,那种没有头绪的瞎兴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满足与感恩。

 

 

经过漫长的Gap Year,最终迎来Wabash College的Offer,也算是心之所属。当一个人很明确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泰然的充实的;而当其他的人也肯定他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愉悦的感恩的。我非常感激华佰士大学对我的热情和肯定。我也终于明白了谒语中"一切随缘"的真谛。有的时候,人的愿望的达成是以多种方式来表现的,而其中的奥妙就叫做缘分。我曾因为一些经历而整个人变得有些患得患失,总怕心想不能事成。然而,如今看来,我当初所向往的目标,如果真的达到了,难道心中就会无比坦然么?一个目标的达成,也许会使人对前路更加的迷茫。由此看来,脚踏实地做最好的自己,相信缘分,一切都变得可爱起来。这两天又重温了我最喜欢的电影 "指环王三部曲"。每每看到结尾段落都感慨万千,主人公佛罗多克服重重阻力,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超越,终于完成了那项连伟大的魔法师和最勇敢的剑客都认为不可能的任务。可是当任务完成,回到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切又趋于平淡。然而经历过的一切,都成了佛罗多心中无法磨灭的印记。于是佛罗多感叹:"我们完成了如此伟大的使命,而生活将怎样继续呢?" 于是最后佛罗多和精灵们乘着梦想之船驶向西方…… 看着佛罗多,想到了我自己。我想,有过和我一样Gap Year的经历的同胞们一定会有同感,一年的等待,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超越,整个过程是不会像first year applicant那样充满激情充满兴奋的,倒是多了一份灰色调,似乎背上了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那份内心的隐忍,是时间无法抹去的,就像佛罗多被黑暗戒灵刺伤后留下的那个伤口一样,纵然有美丽精灵女神的圣药来医治,伤口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不过这也是对于我们自身坚韧度的磨练,我想有过如此经历的同胞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能够珍惜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不会轻易向挫折和苦难屈服,因为那和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切相比,实在忒渺小了些。

 

说完了gap year的心态调整,再说说到我的整体申请材料。我的申请材料中硬件上是相当的平凡,标准化考试成绩比较中档,essay自认为没有太多建树,又没有非常显眼的竞赛大奖。我认为自己申请最核心部分的就是supplementary materials对于申请形象的塑造和提高。以前也在论坛上看到一些同学发帖讨论关于自己的乐器演奏CD以及美术作品。这两个方面我都准备了,所以在这里浅谈一下前者。其中很多内容属于我在申请过程中的个人心得以及和各校录取办公室的人交往所得到的结论,具有参考价值,不具有权威性。

 

像寄音乐CD和寄美术作品这些,在申请中都叫做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顾名思义,是起到辅助作用的。如果不是专业技术极其超群或者有意报考Julliard Conservatory这样牛校的申请者,就要很客观地看待Supplement在申请中的作用。我第一年申请的时候认为只要有这种supp那么申请就会产生亮点,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显然是幼稚而片面的。我这篇文章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和成绩单等等这些硬实力完备的时候,supplement这样的软实力在申请中如果运用得当也同样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想在这里说说录制乐器演奏CD上的事情。我曾经把考过钢琴十级当作一种标准,也就是:考过十级,那么录出来的东西就代表着水平高,会被AO们青睐。可是后来反思一下,如今钢琴十级简直就是一抓一大把,无非是会弹几首肖邦练习曲,会几首巴赫平均律的曲目,会几首贝多芬奏鸣曲,会几首幻想即兴曲之类的乐曲。这样的十级是不具有特殊性的,在申请中自然不会鹤立鸡群。况且,美国大学的AO也未必认可我们中国的十级。这样一来,如果仅仅把目光局限在级别上,我们的 supp CD很有可能会淹没在茫茫碟海中,成了食之无味,弃之也不怎么太可惜的鸡肋。没有用的事我们不要做,因为充其量也就是充当炮灰,所以要让自己的努力最大化地做有用功。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用supp打动校方,隆共分三步。先是曲目数量,如果录个十四五首的个人专辑的确能说明演奏者曲目积累得多,但是校方大概不会全听,我个人建议只录两首,一首要技术含量高,炫技性强的作品,另一首则注重细部刻画和情感表达。再说说曲目难度,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味追求难度,除非我们能演奏出"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那样令很多演奏家都叹为观止的作品(看过Shine这部电影的同胞们应该对拉三的难度的恐怖程度有所了解吧,Horowitz曾经把演奏拉三对体力上的要求形容为:挖十公斤煤的体力)。

 

接下来我就要说录制supp CD中最核心的概念:感染力。这个概念和写essay的时候注重表现力打动AO的作用相仿。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强求一个错音都没有,如果苛求自己的话,在进录音棚的时候八成会牺牲表现力的,也就是牺牲自己演奏的感染力。对于感染力的理解,大家可以在练习的时候用一些设备自己录下来,之后多听听自己的演奏,最好可以拿给别人听,让别人从客观角度评价一下我们的演奏是否有打动人的地方。这就好像写好的essay需要拿给不同的朋友进行评价,让他们看看我们的 essays是否打动人,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朋友都感动不了,又怎么能够感动那些戴着金边儿小眼镜,像非洲平原上的鹰一样审视我们材料的AO们呢(开玩笑,没有诽谤之意,很多AO是超级nice的,比如华佰士大学的)。什么样的演奏打动人呢?这个概念比较宽泛,我在这里举几个形象一点儿的例子。有人都认只要是肖邦的作品就一定有艺术感染力,容易打动人,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肖邦的作品如果没有恰当的表现和诠释,很容易给人一种病态的美感,如果AO们通过我们的演奏联想到的是一个病泱泱的申请者在演奏,那么这个supp可就起到反作用了。比如有人片面地理解肖邦作品中的弹力速度(rubato),结果只是单纯地做到了"不服从节奏",那么录出来的效果是很可笑的,有点游泳的时候抽筋的感觉,AO听了这样的演奏没准会喷咖啡的哦,我本人就有过类似经历不过那次是在一次演奏会上听别人演奏肖邦圆舞曲作品第14号。再比如,巴赫的作品风格经常被形容为:平缓而沉闷,缺乏表现力,这也是一种误解。如果有爱好者听过 Glenn Gould或者Richter演奏的巴赫,会感受到巴赫音乐中那种无限的活力与动力,其中蕴涵的激情毫不亚于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二号。我举这两个例子就是想说明感染力并不是某些特定曲目能够赋予演奏者的,而是演奏者通过表现可以赋予每一首曲子的。结合申请来说,要想打动学校的人,就要力求自己的演奏有自己的东西,有生活在里面,有感染力,而不仅仅是曲目多么艰深。这里还要附带说明一下,我在寄这些材料之前有向各个学校music department询问,是否寄到了以后会被这些部门的人审批,如果仅仅是让AO听的话作用未不大。

 

接着我在说说进棚录音的事儿了。讲了半天理论,终于要实战啦!哈,想当初我录音的时候还拉家带口的,硬拉上了光环侧畔吴语仨人给我助威,这个是个人喜好问题,我演奏的时候就喜欢人多,越多人看我演奏我就越有激情,相当的人来风。各位要录音的同胞最好根据自己情况而定吧。在这里提一下我实战录音的一些细节。平时练琴的一些毛病,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音乐感觉上的,在录出来的成品中都会被一览无余,200%地扩大,所以实战录音时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其次,录的时候一定要藐视录音器材的存在,不然的话心中总想着自己的演奏正在被录制,很容易诚惶诚恐,那样录出来的结果通常是节奏不稳,错音一大把,更别提表现力了。还有一个录音技术上的问题,如果是单个麦克,千万不能让录音师把麦克伸进支起琴板后的共鸣腔里面去,那样录出的效果一点回音也没有,声音也没有丝毫共鸣,很刺耳。我建议把支撑麦克的架子离琴身10公分远,麦克对准琴弦就可以了。

 

希望本文能够给以后准备录制supplementary CD的同胞们一些实质性的帮助。通过两年的申请,我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无招胜有招!没有一个定理是放置四海皆准的,我想说的就是突出自己的亮点,不要瞻前顾后,做事情不求完美也要尽全力,那么总会有学校垂青的。

 

来源:留学啦网站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留学说无关。留学说对文中事实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