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说 / 留学规划 / 正文

关注北美新青年微信公众号

31岁成为哈佛正教授与我何干?

原文作者  Yoyo  |  发布时间  2016-01-12  | 浏览次数  6292

分享到:

    前两天,留学君朋友圈里又火起来一个叫尹希的同志,媒体号称“破华人记录,成为年龄最小哈佛正教授”,留学君留意了一下,总结只有一句话:又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尹希出身于1983年12月,1996年,以不满13岁的年纪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2001年,完成中科大五年制本科学业之后,又成功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理论物理。

 

    2006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又继续在哈佛做博士后。

 

    2008年后,在哈佛大学物理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2013年2月15日,获2013年美国斯隆研究奖。

 

    2015年9月4日,晋升正教授。

 

 

    可以看得出来,尹希的人生前半段履历相当辉煌,普通人家的孩子,在31岁这个阶段,可能读完博士,刚工作没两年,而且尹希仕途顺风顺水的同时,情场也相当得意,他的孩子今年也已经七岁了,夫人是美国人,中间差距,不可谓不大。

 

    可以说尹希基本完成了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留学君只能感慨:看他的成长轨迹,基本就是一个天才的日常。

 

    嗯,留学君又该为我那大表弟担心了,因为他的父母又多了一个可以做例子的别人家的孩子,“你要有人家十分之一的努力,早就能上清华了...";”你看看人家,一点不让父母操心,你什么时候才能让我和你妈省点心呢?“;”XX啊,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等上了大学有的是时间玩儿“......

 

 

    一想到这里,留学君心又凉了半截,唉~我大表弟生不逢时,先是打工皇帝唐骏怎么说怎么说,然后是马云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再然后就是各种励志的鸡汤,XX同学怎么刻苦努力考上了XX大学,某某同学奋发图强,怎么在痛失双亲的情况下依旧顽强的考进了XX大学...

 

    诸如此类的鸡汤,我大表弟不知道被灌了多少碗,现在已经基本麻木了。留学君试着给大表弟发了个弹窗,然后抛出了尹希成为哈佛正教授的消息,他默默的说了一句:”我妈昨天晚上11点微信上转发给我了..."

 

    留学君果然没猜错,望子成龙的姨母是绝对不会错过任何教育儿子的机会的。

 

    留学君能够理解家长为孩子好的动机,比如把孩子送出去留学,或是为了镀金,或是为了见见世面,或者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等,不管什么原因,目的都相同:希望孩子未来能有一个好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社会当中,一大部分人将来只会是普通人,人上之人毕竟只是少数,多数人都将在滚滚红尘的摸爬滚打当中寻找自己.....

 

我想说的是

 

1.他人的成功并不能完全复制

 

    马云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其实他的潜台词是这样的商业模式可以复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人的成功并不能完全复制。罗辑思维罗振宇曾经说过一句话:孩子并不是父母的后传,而是父母死了之后还要生活很多年的人。所以,基于每个人身上的特殊性而言,做更适合自己的事情远比复制他人的成功要更让自己内心满足。

 

2.多元化智能

 

    成绩只是多元化智能的一种或几种表达,很多学弱、学酥、学渣在语言智能包括数学逻辑智能方面偏弱,但是在其他的智能方面完全有亮眼的表现。比如留学君的大表弟,他在身体运动智能包括人际智能方面表现非常好,出色的弹跳,修长的双臂,优秀的平衡能力,让他在篮球、足球包括单双杠上都有出色的发挥,而且他的同理心也很强,知得失,懂进退,善于察觉他人情绪,体会他人感受,这让他有很多与他有共鸣的朋友。他未来的努力方向注定和他父母希望的方向背道而驰。

 

3.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一直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够高速发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被这个高速成长的社会所抛弃。人生注定是一场马拉松,“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是一句很成功的广告词而非真理,像尹希这样的人天资聪颖,开悟较早,自然获得成功较早,这没什么羡慕的,因为有些人注定大器晚成,积累多了足够的经验,自然会有爆发的年纪,只是稍微晚一些而已。

 

    就像拍出《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的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早年在电影上做过太多的积累,1981年拍摄《食人鱼2》让他学会使用意大利剪辑机;1986年,自编自导的《异形2》问世,为了避免了重复原片的风格,把人和异形的战场从单个的太空船搬到了太空基地;1989年,卡梅隆自编自导了电影《深渊》,比较慢的节奏让这部电影遭到失败.....

 

    时间维度的拉长,让卡梅隆接受到了足够多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终于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爆发了出来,在他43周岁有了《泰坦尼克号》这部佳作的诞生,在其55周岁又诞生了《阿凡达》这样的现象级作品。

 

所以,31岁成为正教授与我们又有何干?我们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有内心的强大力量,还有支撑自己出国探索的好父母,何时爆发,何时能够成功,真的那么重要吗?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留学说无关。留学说对文中事实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