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说 / 考试面试 / 正文

关注北美新青年微信公众号

名校经验——看看耶鲁大学面试难关如何克服

原文作者  系统文章  |  发布时间  2016-10-10  | 浏览次数  5016

分享到:

与中国不同,在申请美国大学时,除了必要的入学考试与语言考试之外,面试也同样很重要。通过面试,招生官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真正的水平,以及他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名校的面试官,一个个更是“老油条”,洞察到学生细微的心理活动易如反掌,从精英学生中挑选出名校幸运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耶鲁大学的面试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经过了耶鲁面试的前辈们的干货总结,心态很重要:


耶鲁大学.jpg


1.心态:首先心情要放松


面试只是耶鲁大学申请所有条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耶鲁会尽量面试每一个申请者为的是能够从一个主观的侧面来更加了解你。又因为这个角度很主观所以:如果你真的跟面试官很来电不要以为就进定了,如果很不来电也一点关系也没有。要带着“我要去跟这个很有成就的人交个朋友”的心态去参加面试。


2.如果得到了面试机会就一定要去


即使是遇到了身体不适,意外,交通不便的情况都还是想办法一定要去。因为面试官告诉脚上打着石膏,拄着拐杖的我“我很庆幸你克服困难当面面试,因为报告上如果写的是Skype的话耶鲁相比之下不会太喜欢的”。


3.衣着:衣着得体


不要太随便也不要太正式,穿去参加家宴,跟朋友到外面一个体面的餐馆吃饭的衣服就对了。


4.说话的时候不要抢话,想好了再说


也不要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对话流程要自然。


5.耶鲁的面试官是没有看过你之前的申请的,所以说话更要有层次有结构


心里要有底,自己要展现自己什么,最好自己掌控主动权,引导面试官顺着你的问题问。有备而来。


6.面试官不能查你不代表你不能查他


面在面试之前人肉一下面试官,看看他的职业,兴趣爱好是什么,性格是怎样的。面试的时候,不要显示自己对他的了解甚多,要很自然的流露出对他的钦佩之情。面试前组织面试时也可以渗透一下你和他切合的兴趣点。


7.从你见到面试官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面试了


从虽然面试官会在见到你之后的五分钟都在闲扯,千万不要问“请问面试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问题,闲扯的过程中面试官已经可以从中做文章了。


8.最后一定不要迟到,一定是你等他


告诉自己面试的时间是约定前半小时,以防万一。


耶鲁大学~.jpg


下面,再从耶鲁面试官那里看看有什么有用信息:


作为拥有12年丰富经验的耶鲁面试官,李恩祐这样说:


1.中国孩子甚至比他们的美国“对手”们更优秀。


比如美国硅谷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这儿的很多学生都是斯坦福教授或创业家的孩子,生活很安逸。所以这些孩子可能想象不出人类正遭遇的某些苦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他的人生目标不一定清晰坚定,也不一定那么勤奋。


2.国际学校里出来的孩子视野更广,素养也更强吗?


她觉得那些接受国际教育的孩子,其实只是比别的孩子要幸运,因为父母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去支持他们的学业。但有时候国际学校就像一个大泡泡,好比有的国际学校把体育馆包裹起来把原本的空气抽走,里面都是经过过滤的空气,这不是自然的环境而是一个温室。在李恩祐看来,公立学校的孩子们有一样的机会。她所面试过的许多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他们在普通、更接近真实社会的环境里长大,他们看得更远、更广,更有能力为这个世界贡献积极的力量。 

 

3.面试更像是轻松快意的聊天。


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就是最好的测谎仪,所以我们在一个小时的面试里就会慢慢发现某个学生真实的样子。我们的校长苏必德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和企业广为流传和看中的“情商EQ”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在面试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的情商水平,这也是考验自己情商的好机会。


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透露出的信息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语言只占了30%,70%是眼神与肢体语言。在这70%的部分,你可以捕捉到大量的有效信息,这是后期包装所无法做到的。


最后,有名校情结是一种有上进心的表现,但是进藤校就能成功也是一个伪命题!


在李恩祐看来,所谓的名校情结的确无可厚非,但大学排名好比浓缩的“果汁”,并非100%还原“果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规划他们每一个的人生。


他并不认为进名校就一定是好事情,自我认知的过程可能更重要一些,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更是为了追求快乐有意义的人生。大家可能以为名校是学生学业部分的终点,进去以后就能舒一口气,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最重要的是永远要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留学说无关。留学说对文中事实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