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说 / 宣讲活动 / 正文

关注北美新青年微信公众号

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美国最好适应

原文作者  留学说活动专栏编辑  |  发布时间  2015-10-13  | 浏览次数  5783

分享到:

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学习并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文化交融背景下成为“国际化公民”固然是留学生及家长们的期待,但面对陌生的国度和人文,也是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对有些人来说,这一过程无形中就伴随着压力,近些年也有许多关于中国学生在海外留学期间发生的负面事件,其中很多都与心理压力大及不适应有关。


 
 10月11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报告》,通过优选高信效度的“社会文化适应”、“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四大核心问卷,邀请了美、加、英、澳、欧、亚六个地区在读的1221位中国留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据了解,被调查的学生都是研究生及本科的在读生,在海外留学时长从3个月到24个月不等。


 
 人际交往是中国留学生最难适应的部分


 
 报告显示,从1至5的分值评分中,中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份均值在4.1分左右,这说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整体状况较好。其中,有63%的中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处于“有一点困难”或“没有困难”水平,有4%的中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处于“比较困难”或“非常困难”水平,由此看出极端不适应和非常适应的人数较少。


 
 在社会文化适应分成的日程生活、学业、语言、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这五个维度上,中国留学生适应程度也是依次递减。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日常生活方面,最低的是人际交往方面。在社会文化适应各题项上,中国留学生得分最高的题目是日常生活适应中的“购物”一项,而他们普遍最难适应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理解当地人的笑话和幽默”。


 
 对购物等日常生活的适应源于中国的日益开放,“海淘”、“网购”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并不新鲜,一些海外的生活方式也能通过网络被中国年轻人所了解并接受,因此生活上的改变对于留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预期的。


 
 而对于人际交往,则是中国留学生表现最弱的环节。报告显示,即使在《社会文化适应量表》上得分处于前27%的留学生,得分最低的仍是“人际交往适应”,说明即使整体跨文化适应水平比较好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人际交往仍是最弱的部分。


 
 美国最好适应 3个月是一道坎


 
 在影响中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因素中,以留学地区、留学时长、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为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与其他地区都存在显著差异,赴美留学生整体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好于其他地区。这与美国开放自由的文化环境有关,可以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提供良好的适应条件。


 
 而留学时间长短也对中国学生的心态有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3个月以下是适应最困难的时期,度过这个调整期之后,留学适应情况就会逐渐好转,当留学超过一年之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水平就趋于稳定了。


 
 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留学生在留学初期不仅面临着语言适应和安排日常生活琐事等事情,还必须在短期内快速适应当地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因此承受着来自血液方面的压力以及随之而生的心理压力就普遍较大。“根据受访情况来看,留学生一般只在开学前不久到达目的地,因此,必须要求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安排好一切诸如住宿、申请账户、购物、注册课程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学习事宜,并快速调整心态,这绝对是一个挑战”,研究者说,“但在经过一个学年的不断调整以后,他们就有足够的经验去应对了,所以说渡过3个月最为关键”。


 
 结交“非中国的朋友”是文化适应的最有效途径


 
 报告还指出,跨文化适应能力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获得的社会支持有显著关系,也就是说,学生适应的好坏既与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也需要外界的支持和鼓励。调研数据显示,留学生最常接触的四大社会支持来源中,获得的主要支持来自“家人”,其次为“中国朋友”、“教学教务人员”,而与“非中国朋友”的人际互动较少。对于远赴重洋求学的留学生们来说,家是他们坚实的“后盾”,家人支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数据分析结果强调,相较于“中国朋友的支持”,“非中国朋友的支持”更最能够正面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研究者说:“当地朋友对于东道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更熟知,他们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即时、有效的跨文化知识和信息,并具备提供实际帮助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报告的建议部分,也更加强调中国留学生要与“非中国的朋友”多接触,这样对于中国留学生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和适应策略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才能够更快地适应中国学生感觉最难的“人际交往”环节,尽快听懂当地人的笑话,获得“融入感”,而非被边缘化。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留学说无关。留学说对文中事实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文章推荐